首页 > 线下培训 > 正文

怎样让孩子爱上你的课堂?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有秘诀!

怎样让孩子爱上你的课堂?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有秘诀!

微信图片_20201122191016.png

吴正宪

东联教育数学研究院院长、数学特级教师、北京市优秀教师、全国模范教师、全国人大代表、北京市政协委员。现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,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。多年来,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。从“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”到“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”,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,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“爱与美的旋律”。

01

要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

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,为儿童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,使他们真正理解数学知识、掌握数学方法、感悟数学思想,获得数学活动经验,提升对数学学习价值的认同感。这样,自然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。

教师要帮助儿童架设“知识世界”和“生活世界”的桥梁,重建儿童的生活世界,走一条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教学之路。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,而是与孩子们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,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需要,才会自觉进入学习状态,数学才不再遥远,从而增进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。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对于生活中“数学现象”进行“重新解读”。

02

设计出一个个有趣且有价值的“问题串”

还可以这样做——在课堂上设计出一个个有趣且有价值的“问题串”,激励儿童在“问题串”中追问思考。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氛围中,会让你时常感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。课堂上儿童们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;时而各抒己见主动质疑,师生交流发自肺腑、真诚感人。教学中随着问题的发现提出到不断地破解,使得学习过程跌宕起伏忽而满目荆棘紧张得令人透不过气来;忽而又曲径通幽豁然开朗让人置身于“柳暗花明又一村”的境界。孩子们独立思考、积极探索、合作交流体验着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价值与愉悦。

恰到好处的“问题串”引起儿童的认知冲突,打破认知平衡,一个个问题的抛出,一个个思维高潮的迭起,搅动学生思维的涟漪,把课堂的温度建立在思维的深度上。使儿童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,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气氛中,感受着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激情。有了问题就会有思考,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使儿童思维共振,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。

03

让学习者参与动手实践活动

课堂上还要从学习者的动手实践活动开始。儿童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、发展的。儿童只有在亲自参与的操作实践的学习活动中,才能获得深刻的认知、技能与情感发展的体验。创设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脑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有机结合,引导儿童在数学活动中感悟,不断地积累活动经验,发展数学思维。

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动手做数学,在做中获得体验与理解,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实践。课堂里既要有儿童个体的独立思考探究,也要有群体的交流分享。这种相互讨论、倾听、补充、调整、修正、欣赏、完善的学习过程,给儿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。

04

鼓励儿童敢说话、会讲话、善提问、敢追问

还要在课堂上鼓励儿童敢讲话,会讲话,善提问,敢追问,学会与同伴的对话交流分享;鼓励儿童充分表达,注重儿童“讲数学”,把自己的思考说出来。学习中要创造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,让学生在争辩中获得正确认识,深化知识的理解,激活学生的思维。让儿童的语言、思维、动作在交流分享中获得更丰富的体验。使“一言堂”的数学课堂变成师生互动交流的“群言堂”。

分享到: 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