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线下培训 > 正文

荐读 | 吴正宪课堂:面积的认识(上)

荐读 | 吴正宪课堂:面积的认识(上)

对接经验,问题引入

 

 

师:今天,吴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数学,我们研究什么问题呢?{板书——面积}你们听说过“面积”吗?

 

生1:面积就是这个正方形里面那部分。(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片,边指边说)

 

生2:求一个东西,它有多大。

 

老师话锋一转:关于 “面积”,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?

 

生1:面积长得什么样呢?

 

生2:学习面积有什么用呢?

 

……

 

师:我建议大家首先研究面积的意义。面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?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,后面的事情才好办。

 

设计意图:

问题是数学的心脏,课伊始,吴老师就抛出了问题,引发了学生的思考,唤起儿童的经验,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了很多问题,面对学生的研究需求,老师倾听、筛选,与学生一起确定了研究主题,开启了探索新知的动力。

 

 

观察体验,理解概念

 

 

1.介绍面积的由来

 

师:早在4000多年前,美丽的尼罗河弯弯曲曲地穿过了埃及的土地,但是一到夏天就它就会泛滥发水,冲走了牛羊,冲毁了庄稼。当水退去后,人们为了维护属于自己的土地,有的用绳子、有的用石头圈出了地界。你们观察哪块土地大,哪块土地小呢?

 

生:蓝土地大,粉土地小。(同学们异口同声)

 

师:蓝土地的大小就叫做蓝土地的面积,粉土地的大小就叫做粉土地的面积。

 

2.对比中初步认识面积

 

(1)涂一涂,感受大小

 

师:我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,一位同学给它涂上红色,另一位同学把另一个涂上黄色,他们在涂的时候,大家再感觉一下,这两块土地面积的大小有点不一样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(2)描边线,涂表面,感受不同

 

师:让我们一起描一描这两块地的边线(师在黑板上描,学生伸手跟着师一起描),再摸摸这块地的面儿。你对面积有些感觉了吗?周长和面积一样吗?

 

……

 

设计意图:

通过描边线、涂面的活动,将“面积”与“周长”进行对比,帮助学生剥离“周长”与“面积”,可见,概念的建立离不开比较与辨析。

 

(3)活动中认识面积

 

 

 

师:(刷墙)伸出手来,我们也一起刷一刷,把这个长方形的面都刷满,刷满的地方有多大,这面墙的面积就有多大,换个姿势,伸出你的手指,指一指这一圈边线,这就是一周,这一周的边线有多长就是它的周长。

 

然后通过图示向学生说明,开口图形,我们不能知道它的大小,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大小。

 

3.举例说明,丰富对面积的认识。

 

师:刚才我们知道了封闭图形有大小,开口图形没有大小。那么面长在哪儿呢?能在我们身边找到吗?

 

生1:纸片上面积有大小。

 

生2:数学书上有。

 

……

 

师:刚才你们说了地板、操场、桌子等等,我现在说一个词——物体,你们理解吗?

 

生(兴奋地举起文具盒):这个就是物体。

 

师:对!你们能摸一摸它的面吗?

 

生(边摸边数):6个面。

 

师(指着文具盒的面):我们摸的这个面比较小,这个面比较大。面有多大多小就是这个面的——面积。

 

设计意图:

在活动中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,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,由浅入深地和学生共同经历“操作感知——形成表象——建立概念”的过程,通过层层递进的体验和反思活动,帮助学生逐步丰富和建构对“面积”本质意义的理解。

 

 

动手实践,主动建构

 

 

 

1.重叠法

 

师:(出示两张颜色不同的纸片):这两张纸片,谁的面积大?谁的面积小呢?

 

 

 

生1(把两张纸片叠在了一起比了比):不一样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2.计算法

 

生:测量长和宽,计算它们的面积。

 

师:怎么计算呢?

 

生:(长+宽)×2

 

师:他想先求求黄纸片的周长,再求求粉纸片的周长,然后谁的周长长,谁的面积就大。你试验过吗?这件事我此时此刻不敢说,因为我没有试验,你们回去试验试验,再来回答这个结论,好不好?

 

设计意图:

对于周长和面积的学习,学生容易混淆。面对课堂生成的新问题,教师留了天窗,让学生继续思考:一节好的课并不是解决了学生所有的疑问,而是又生出新问题。

 

3.数格法

 

师:我们来做个游戏,男孩子闭上眼睛,女同学都看我这,(出示纸片)数好了有几个格子;女同学闭眼,男同学坐好,(出示纸片)数好了吗?

 

师:男同学看到了几个格子?

  

 

 

 

男生(大声喊着):24个。

      

师:女同学呢?

 

 

 

女生:看到了6个格子。

 

师:那谁看到的纸的面积大?是男生还是女生?

 

生1:男生看到的面积大,因为男生有24个格,女生6个格。

 

生2:不能确定。

 

师:(吴老师放慢速度)真的是这样吗?一定是这样吗?还有不同的声音吗?

 

生3:不能确定,我们没有看见她们的格子有多大。

 

师:你的意思是说,数数时,会不会有的格大?有的格小?数出来的数也不一样,所以不能确定。

 

这时候,吴老师当着学生面,把两张图片呈现在眼前,学生一目了然。

 

设计意图:

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,活动设计并没有止步于此,而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面积的大小,获得比较的方法——重叠法、画格法,从中体会度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。

 

4.借助面积单位,从度量的角度对面积进行再认识。

 

师:(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):你们学过这样的长度单位吧,大约它有多长?(1分米)大约1分米的尺子可以量长度。现在我想量面积的大小,看来这把尺子不合适了,那有没有量面积的工具?谁有?

 

学生高高举起了卡片。

 

生1:拿这把尺子量一量,一条边是1分米,再量另一条边也是1分米。

 

师:你手里拿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啊?

 

生2: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。

 

师:那它的面积有多大,你知道吗?:边长是1dm的正方形,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。

 

师:(举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)这把尺子是量什么的?(面积)

 

师:我们同学一起量一量书的封面或者桌子的封面。

 

生1:书的封面大约6平方分米,一行摆2个,摆了3行

 

生2:桌面大约24平方分米,一行摆6个,摆了4行

 

师:到现在为止,什么是面积呢?你们有体会了吗?

 

设计意图:

对面积的学习,不是单一地学习面积的,而是将面积置身于度量之中,在丰富学生对度量概念的感知。学生想着周长学面积,学生说“面积是‘周长’里面的东西”,学生问“面积能用尺子来量吗?”。在课堂上,吴老师还专门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卡片当尺子,去找生活中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物体,使得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这个装着故事的“尺子”为学生所熟悉,被学生喜爱。建立1平方分米的原始概念尤为重要,不能仅仅停留背概念,更重要的是可以用身边的例子解释、说明。

 

内化提升,促进发展

 

 

师(出示1平方分米纸片):它多大?现在把它撕成丑八怪的样子,请问这些碎片合起来还是1平方分米吗?为什么啊?

 

生1:是,因为它还是用的这个正方形的碎片。

 

师:它的样子变了,它的大小变没变?

 

生2:样子虽然变了,老师没有拿走其中的任何一部分,所以这些碎片合起来还是1平方分米。

 

设计意图:

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撕纸片的活动,体现了度量的可加性,等积变形的种子就这样植入学生心中,为日后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平面图形面积的学习奠定基础。

 

师:我还有一个疑问,既然你们手里有1平米分米,我这也有1平方分米,为什么不选这个作单位呢?平静的湖面又激起了涟漪。

 

 

生3:正正方方的能铺满;丑八怪铺不满,还里出外进的。

 

师: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聪明,度量面积时都选这些方方正正的图形,不仅能铺满,还能数出它的面积呢。如,刚才我们量桌面的过程,就是用这样方方正正的图形1平方分米去度量的,每行摆了6个,摆了4行,是4个6,一共是24个1平方分米。所以桌面的大小就是24平方分米。

 

设计意图:

从密铺植入,为学生日后面积公式的推导奠定基础,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,同时也孕伏了面积从就是面积单位个数累加。看一个图形里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就是它的面积,进一步体会面积的本质含义。

分享到: 收藏